扬州网讯(通讯员 民小爱 毕金钧 记者 姜涛)近来,江苏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文明和旅行厅、地方志作业办公室等6部分联合发布2024年省级地名文明遗产名单。全省共评出第三批省级地名文明遗产80个,这中心还包含35个交通运输设备类中的港口、古渡头、古码头地名,45个水利设备类中的水利枢纽、闸坝地名。
我市有11个地名当选,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类中的港口或古渡头、古码头地名——广陵区东关古渡,邗江区瓜洲古渡,宝应县古邗沟码头;水利设备类中的水利枢纽或闸坝地名——广陵区龙头关、茱萸湾闸,江都区江都水利枢纽、邵伯船闸,宝应县刘堡减水闸,仪征市东门水门,高邮市平津堰、子婴闸。
此闸处于运河与内河(小秦淮)的交汇处,起平衡表里水位的效果。闸西设二龙首,每逾洪水警戒线,龙头喷水,实为测水位之标志,故称“龙头关”,从明代至今已运用500多年。

茱萸湾闸坐落湾头镇茱萸湾村薛家组湾头老街西街、北街交接处,北宋时,湾头为江都(今扬州)七镇之一。宋初,为了蓄水,筑设茱萸堰与斗门。仁宗天圣(1023—1031年)中,茱萸堰被抛弃。清代废堰为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闸平面呈银锭形,南北长17米,闸体高5.6米。闸区有西街、北街等老街,根本坚持了清末民初的原有面貌,闸东为避风塘。古闸区现占地面积542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2平方米。两岸保存有长约200米的石岸,这些青石之间用银锭形铁件榫铆衔接,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深技艺。2021年当选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坐落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苏省江水东引北调工程的起点。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于1961年12月开工制作,工程悉数由我国自行设计,全套设备自行制作和装置,历时16年,建成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套闸、2座涵洞、2条鱼道及输配电、引河工程等体系水利设备,被誉为“江淮明珠”,是今世水利水工的杰出成就。
邵伯船闸坐落邵伯镇京杭大运河上,自东晋时谢安筑邵伯埭始,迄今已达1600多年。从东晋时最早的埭(坝),到唐代的单斗门闸,发展到宋代的二斗门闸(有两个梯级的双闸室船闸)、三门两室船闸,再到民国时期现代化新式船闸,一直到新中国树立后,京杭运河苏北段经两次大规模整治,先后出资制作的大型的邵伯船闸、复线船闸、三线船闸。邵伯船闸自东晋开始连续至今,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通史性船闸,也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船闸。
明代建成时坐落里运河和宏济河之间的夹堤,经过供排水调理,既可保证漕运疏通,又可给里下河区域灌溉供水,故而得名。
刘堡减水闸坐落扬州大运河宝应段东岸西坡,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历经补葺,清乾隆年间逐步淤塞抛弃,现为遗址状况。全体为青石砌筑,堤堰、闸墙、堤堰以及西侧摆手根本保存无缺。2014年当选国际文明遗产大运河沿线年当选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东门水门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真州知州兼运判上官奂酉筑东西翼城接潮河,跨运河为水门。2007年3月施行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发现了东门水门遗址。次年3月,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仪征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开掘,发现了南北两厢石壁、闸槽、东西四摆手、门路、石底板、木桩及北侧城墙等遗址,出土了一批宋元遗物。
东门水门直接跨建在运河干流之上,是定位宋代运河的确凿证据,遗址坐落仪征东岳庙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书·食货志》载:“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泄有余,防缺乏,漕流遂通。”千余年来,平津堰等水利工程在漕运、防洪,以及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效果。现在,平津堰遗址成为淮扬运河段迄今发现的仅有仅存的堰。2013年,平津堰遗址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变成全球文明遗产点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中的重要前史遗存,2021年当选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子婴闸坐落界首镇北大运河东堤,高邮、宝应两县交界处,是周山灌区子婴干渠进水洞,因其下游子婴河而得名。子婴河古称子婴沟,开凿于西汉元狩年间,以秦始皇之孙命名。现存子婴闸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叠梁式闸口,条石结构,是高邮灌区子婴干渠的引水闸,现状灌溉面积10万亩,是“里运河—高邮灌区”申报国际灌溉工程遗产的首要遗产点之一。2021年当选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